本报记者 刘旭
今年“五一”前夕,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机车)机车分厂调试产线调试工位机车电工张如意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在大连机车,像张如意这样的市级以上劳模工匠有141人。其中大国工匠2人,全国劳动模范10人。
2024年“五一”前,大连机车铺就百米红毯,毛正石、张如意、于春生、孙茂东等34名劳模工匠代表手持“荣耀之星”,在千余名产业工人的注目礼中踏上“星光之路”。这场匠心独具的盛典,正是大连机车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注脚。
2020年起,大连机车以机制创新破除藩篱,全面系统推动“产改”工作落地,构建完善“三项激励机制”,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铺路子、建台子、搭梯子。截至2025年4月,高级工以上有3564人,技能操作人员4471人。5年来,公司高技能人才占比由66.8%提高至79.7%,提高了12.9%,获评全国技术能手9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建机制
“晋升技能通道L1后,我的薪酬水平与公司中层正职干部差不多了。”张如意说。记者了解到,大连机车晋升技能通道L1、L2层级的技能人员薪酬水平分别与公司中层正职、副职管理人员相当。
近年来,大连机车构建起职业发展、薪酬、荣誉“三项激励机制”,搭建以专业领域纵深发展为目标的9档9级职业发展通道和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13档9级基础薪酬体系,打破了技术工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不再论资排辈,只要技能水平高、实际贡献大,善解难题、能攻关,你就能拿高工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连机车机械装备分厂单元制动器产线长于春生说。“市级以上劳模工匠荣誉称号、职工技术创新项目都成了技术工人职业通道晋升的重要资格项,真正实现了政治、社会、经济地位同时提高。”大连机车人力资源部相关工作负责人苏源德表示。
2023年,大连机车将“产改”工作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将该工作列为职代会审议事项,建立了工作报告审议、工作联席会议、工作专题协商、提案工作等制度,为公司“产改”工作进一步提供制度性支撑。这之后,大连机车工会组织人力资源部、生产单位等部门围绕技术工人职业资格晋升、发展通道完善等开展“产改”专题协商,推动技能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更加畅通。
摆擂台
“自参加工作以来,各个层级的技能竞赛我参加了10多次,是技能竞赛这个擂台成就了我。”辽宁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状元、大连机车检修分厂调试电工高级技师孙恩财这样总结自己的成长之路。
大连机车建立起公司、子公司、分厂产线三级职工技能大赛制度,为产业工人练技、提能、展艺“摆擂台”。
大连机车柴油机公司工会打造“职工职业技能联赛”,以车间为单位,连续举办13届技能联赛,参赛人数超1000人,数次斩获“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等高级别奖项;铸锻分公司工会打造“聚匠云”技能大赛品牌,连续承办公司和大连市“工匠杯”职工技能大赛铸造专业比赛,培养了一批中国铸匠、辽宁铸匠、大连铸匠。
2023年,大连机车职工在国赛、辽宁省、大连市和中国中车等各级别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超100人获奖,创下了近年来公司在中国中车技能竞赛中个人和团队成绩最好记录。2024年,大连机车又搭建起层次更高、力度更强的比武擂台,在全公司开展“产改竞赛”活动,高技能人才占比、组织职工数字化应用培训、培养复合型多能工技能人才等23个“硬指标”成为竞赛考核依据。
立讲台
“我们就是要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想尽一切办法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2023年11月,“大机车工匠学院”正式成立,大国工匠、铸锻分公司铸造特级技师毛正石在工匠大讲堂上说。近年来,毛正石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劳模工匠与师生结对子活动,3名徒弟获评高级技师,5人获评技师。
“以前在台下看着毛大师讲,如今自己也走上了讲台。”孙恩财说,工匠大讲堂让他零距离向技能大师学技,还能在讲课中展示工匠技艺,锻炼综合表达能力,与其他高技能人才进行技艺切磋,方方面面上都获得了成长。
“工匠学院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聚焦‘技师+工程师+教师’型人才培养,全力打造具有辨识度、产教研创一体化、多方联盟协同发展的工匠摇篮。”大连机车工会主席张健说。截至目前,大连机车已组建近30名工匠学院讲师团,开展“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通过工匠大课堂、实训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科创行动等,开展各类培训达1000余人次,辅助高技能人才开展立项攻关300余项。
下一步,大连机车将深化推进“产改”,让众多产业工人进入成长成才的“快车道”,让更多劳模工匠脱颖而出。
富华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