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成都理工大学 “候鸟计划” 文化传播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忱,在队长的带领下奔赴宜宾竹文化公园,正式启动以 “传承文化精髓,创新传播方式”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此次活动聚焦宜宾竹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当代发展,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沉浸式体验等多元方式,为探索传统文化创新传承路径积累一手素材。
▲图为成都理工大学 “候鸟计划” 团队在宜宾竹文化公园合影
活动当日清晨,团队成员便提前在学校集合,负责物资筹备的成员仔细检查摄影设备、记录手册、访谈提纲等,确保调研工作高效推进。出发前,队长着重强调:“我们并非简单的‘参观者’,而是要以‘研究者’和‘传播者’的视角,深入感受竹文化背后的工艺智慧与人文精神,思考如何让这份珍贵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这番话进一步明确了调研目标,也让首次参与实践的成员对此次活动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图为团队成员讨论当日行程
展开剩余56%抵达宜宾竹文化公园后,团队迅速按照预设方案分组行动:第一小组成员围绕园内各类竹子品种,详细记录其生长特性、分布情况及蕴含的文化寓意,从 “竹之形” 挖掘 “竹之魂”;第二小组在队长的带领下,与园区管理人员、竹艺传承人展开面对面访谈,重点了解当前竹文化推广的成效、面临的瓶颈(如年轻群体关注度不足、传播形式单一等)及实际需求,擅长沟通的成员主动承担了访谈记录工作;第三小组则由摄影爱好者负责,扛起摄影器材全方位拍摄园内竹编建筑、竹艺展品、竹景营造等特色景观,用镜头定格竹文化的独特魅力 —— 尤其是那些纹理精巧、造型别致的竹编建筑,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传统竹艺的精湛技艺与古人 “以竹为材、与自然共生” 的生活智慧。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并未止步于 “观察记录”,更主动参与园区日常工作:部分成员协助工作人员进行竹材筛选、整理竹艺展品,还有成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简单的竹编工序。这种 “沉浸式体验” 让队员们跳出书本认知,真切体会到竹文化从 “原料” 到 “作品” 再到 “文化符号” 的转化过程,也为后续思考传播方案提供了更鲜活的灵感。
▲图为团队成员在园内观察记录竹子品种与竹艺景观
此次宜宾竹文化公园调研,不仅让团队收集到涵盖竹品种资料、访谈实录、影像素材等在内的丰富一手信息,更让队员们对传统文化 “保护 — 传承 — 创新” 的逻辑有了更深度的思考。队长在总结时表示,后续将带领团队对调研素材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结合短视频、直播、文创设计等现代传播手段,制定兼具可行性与创新性的竹文化推广方案。据悉,未来几天,“候鸟计划” 团队还将继续在宜宾开展系列调研,走进竹艺工坊、乡村竹产业基地等场景,持续挖掘竹文化价值,以青年力量助力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发布于:四川省富华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